- 价格透明
- 信息保密
- 进度掌控
- 售后无忧
余朝成给老树修枝?陈茂霖 文/图
????每次临近春节,巴南区接龙镇关塘村村民余朝成都会拿把剪子,仔细地为门前的那颗老柚子树修枝。“(修剪得)利利落落的好过年,”余朝成说,“这样春节娃儿回来一下子就能找到家。”
????不富裕的村庄
????余朝成今年70岁了,在他心中,故乡不富裕。
????“路不好,也没什么产业,年轻人在村里挣不到钱,都进(重庆)城,还有到外地工去了。”余朝成说,“我们关塘,还有隔壁的自力村,都差不多。”
????“当时我们这里就种点苞谷、红苕还有水稻,除了自己吃,卖不了几个钱。”今年68岁,曾经当过自力村委书记的王乾福说,“为改变现状,我们都努力过,但是不算成功。”
????王乾福口中那次“不算成功的努力”,指的是18年前自力村和关塘村几乎所有村民都参与的大搞经济林行动。
????“那时候我们想借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成规模地升级产业,发展经济作物。”王乾福告诉记者,大家就相中了蜜柚这个产业,就从外地引进了优质的柚树芽苗,嫁接在余朝成家的老柚子树上培育,然后繁育出更多的幼苗在两个村推广。
????“当时我们自力村推广了3000亩,关塘村有2000亩。”尽管从村官位置上退下来多年,王乾福对当时的数字依然清清楚楚。
????但市场经济的规则不会因人而改变,关塘和自力两村大力发展的柚子产业并没有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。
????“那几年我把柚子挑到场镇上去,一看全部都是卖柚子的,我的柚子根本卖不出去。”今年76岁的自力村村民刘开明回忆说,“搞种植挣不到钱,我就让小孩出去工,自己和老伴在家里做点粮食糊口。”
????“当时大家急于脱贫致富,以为产业搞起来就能挣钱,技术跟不上,管理也没有形成制度,都是各家各户单斗,后柚子的质量参差不齐,经销商不敢批量收购,大家的柚子都卖不出去,还有些人家栽的柚子树十多年都不结果。”王乾福说,“那次失败过后, 20——50岁的劳动力都出去挣钱了,村里就剩了些老人、妇女和小孩。”
????于是,这个曾经不富裕的村庄依然不算富裕。
????不放弃的守望
????十多年的时间说长不长,但足以改变很多事。自力和关塘两村当年因贫困而离开村庄年轻人们大多已经成熟,有的甚至在所在的城市落地生根,开枝叶。
????但余朝成、王乾福、刘开明这些老人却不愿离开,就因为他们故乡这片习惯了的土地,还有乡村间流淌的浓浓人味。
????“年轻人在外面拼不容易,我们要是把家乡发展好,他们的未来也多一个选择,”余朝成说,“起码过年过节的时候也有一个好的走处。”
????余朝成“把家乡发展好”的信心还是来自于曾经让很多村民“受伤”的柚子产业,而让这个产业“起回生”的则是,2010年退休回家的接龙镇普通干部陈开容。
????陈开容也是关塘村人,她看到原本生活贫困的同村人将挂满果实的柚子树了来烧,很是心痛。“我退休后就有时间了,能不能为我的家乡做点事呢?”抱着这个念头,陈开容请来了中国农科院的专家王成秋,发现当地的土壤为中肥沃紫土,是种植蜜柚的绝佳之地。
????随后她在2011年联系余朝成、王乾福、刘开明等村民成立了关塘、自力两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合作社——重庆市美亨柚子种植专业合作社,并由王成秋教授牵头,组建了专业技术团队,对柚子种植实行统一指导管理。
????有了专业团队的管理,合作社蜜柚的品质不断提升,2015年10月29日,在国家农业部组织举办的“中国西安.绿食品博览会” 上,合作社推出的《接龙牌蜜柚》,以果形端匀、皮质纤薄、汁胞细嫩、馥郁味浓、酸甜可口,适宜不同人群食用等优势,荣获农业部“金”。
????品质的提升带来了销量的增长。2月2日上午,从未离开过土地的刘开明拿到他人生中大的一笔报酬——蜜柚收购款12563元,而余朝成则凭获得2.7万元收购款的成绩成为了合作社的种植冠,他家那棵老柚子树则凭借1000多斤的产量,蝉联了整个合作社的产量冠。
????而这一切,都将成为余朝成们春节团聚时面对子女自豪的谈资。
????记者手记:
????说起故乡,跃入我们眼帘的往往会是那些忍,又默默付出的父辈形象,这些形象串联起了我们关于故乡、关于乡村的所有记忆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这些我们习惯的形象又会表现出一些新的质,让我们知道,故乡不仅仅需要怀念,更需要坚守。
????或许每个人对故乡的理解不尽相同,在余朝成这样的老人眼中,故乡就是脚下的这片土地;但是在年轻人的心里,往往有父母的地方就是故乡。
????不管怎样,伴随着春运的熙攘人流,故乡的模样总会在我们的心坎上不知不觉地悄悄现,有点熟悉,又有点,而这一切终将在亲人团聚的那一刻变成幸福,紧紧包围。